校友故事

王洪剑校友:锦城大学之大,有大楼之大更有大师之大

校友档案

校友档案:王洪剑,四川达州人,现任四川省邑州监狱四级警长、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访问学者,锦城学院智能制造学院2011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校友,曾任智能制造学院第四届学生会主席,荣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

从锦城毕业已经6年零8个月,但母校对我的影响却在2400余个日子里从未间断,笔直的广严大道上随风吐絮的杨树、让选择恐惧症崩溃的“别人家的食堂”、肆意挥洒汗水的球场、可以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农耕文化的农场、一“位”难求的“锦城白宫”……这些既是和青春有关的美好,也是让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那个你从来不需要想起可一旦想起就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情的地方;是那个教会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地方;更是那个大学之大,不仅有大楼之大,更有大师之大的地方。

大师之大,大在“诲人不倦”。2011年9月3日,我拒绝了坚持要送我入学的父母,怀着激动的心情穿梭在校园里办理入学手续,那是第一次见到王海飞老师、简韬和王海洋学长,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机械工程系大家庭的温暖。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融入了锦城生活。后来他们以及中途加入的曾璐老师成了我们口中的“飞姐”“璐姐”“韬哥”“海洋哥”,正是这些亦师亦友的“哥哥姐姐”,在之后的四年大学生活里给了我无限的照顾和帮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的未来规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积极参与到学院“第四课堂”,加入了机械工程系学生会,并先后担任了系学生会办公室主任与学生会主席,成为“第四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实践中践行“长板原理”,着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这为我在现在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师之大,大在“师者情怀”。“锦城的老师们把‘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作为第一师德,把‘全天候服务学生成长’作为职业光荣,把‘课堂大于天’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共同造就倾心育人的锦城教风”,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锦城老师们最贴切的总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作为大学老师的“师者情怀”,他们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源于他们对学问的严谨态度。无论是高等数学还是材料力学,老师们除了在课上认真的讲授,还会在课后对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授课调整。对于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老师们更是尽心尽力,甚至会针对每位同学的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辅导,这完全颠覆了我在此之前对于大学老师的认知。我想这也是学院被同学们称为“锦城高中”的原因之一。在此也感谢恩师们的教诲,正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在之后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大师之大,大在“止于至善”。母校“止于至善”的校训与“做人第一,能力至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完美契合,在锦城,“止于至善”的校训渗透到了学院教学理念、管理制度、学科建设以及“第四课堂”等各个方面。邹爷爷以及学院的老师们也时刻诠释着“止于至善”的内涵,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很难不被影响。因此在校期间我加入了学院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组织、参与了系列环保公益活动;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三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研究生毕业后,我坚定的选择了扎根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基层的同事们一起走家串户,致力于精准扶贫工作。现在,我又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但变的只是岗位,不变的是对于“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和“为民服务”的心。

邹爷爷曾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改变所有人的命运,只有那些愿意接受教育,与教育同频共振的同学才能改变命运。2021年,我有幸被四川省司法厅选为访问学者,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交流访学,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每当有学生问我“老师,大学到底应该怎么过?”时,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们“应该去培养学习能力,去感受生活,去钻研知识,去追求爱好,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正是在锦城的四年大学时光带给我的最宝贵财富。最后,再次感谢母校以及恩师的培育之恩,祝恩师们身体健康,愿母校根深叶茂、桃李芬芳。






颜色切换
Settings